文献资料

【继续教育园地】儿童体格生长评价相关问题


时间: 2022/10/12 9:25:20 浏览量:1442 字号选择: 分享到:

体格指标是反映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儿童进行定期的生长监测,评价体格生长情况,是儿童保健和儿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体格生长评价是指以生长指标为依据,判断个体儿童或群体儿童生长状况的过程。也是国际公认的用于监测、干预个体和群体儿童健康和营养状况最简便、经济、无创伤的方法[1]


一、儿童体格的主要监测指标

体格生长的指标必须采用规范的、准确的、恒定的工具及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需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以确保获得可靠的测量数据。


1.体重:

是指人体的总质量,包括儿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内脏及体液的综合总量,是衡量营养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尤其是体脂和体液重量易受到疾病的影响,使体重发生波动,故体重往往用于评估近期儿童营养状况。


2.身高(身长):

是指儿童头顶到足底的垂直距离,为头、脊柱、下肢的总长度。直接反映身体非脂肪组织的增长,又称线性增长,与长期的营养和遗传关系密切。一般3岁以下的儿童测量仰卧位身长,3岁以上测量立位身高。同一儿童身长测量值>身高测量值,相差0.7~1.0 cm。


3.头围:

头的最大围径,反映头颅的大小和脑的发育程度。用于筛查婴幼儿潜在脑发育或神经系统异常的指标之一。


4.上部量、下部量及顶臀长(坐高):

上部量为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垂直距离,主要用于反映脊柱的增长。下部量为耻骨联合上缘至脚底的垂直距离,主要反应下肢的增长[1,2,3,4,5]。但因坐高不易测量,常用坐高顶臂长(坐高)代替上部量,顶替长(坐高)指头顶到生骨结节的长度。


二、体格生长评价的内容

1.生长水平:

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个单项体格生长监测值与参照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年龄、同性别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为该儿童此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生长水平。生长水平评价简单易行,形象直观,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儿童目前的体格生长情况,但不能够代表儿童生长变化过程。


2.生长速度:

是指对某单项体格生长指标进行定期连续测量,获得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增长趋势,计算两次连续测量值的差值,再与相同年龄的数值差进行比较,以正常、加速、增长不足、不增或下降表示评估结果。定期体格测量是生长速度评价的关键。


3.匀称度:

对各体格生长指标进行的综合评价,包括体型匀称度和身材匀称度。


(1)体型匀称度:反映体型发育的比例关系,一般通过身高(身长)的体重或体质指数来反映。在临床工作中,小于2岁的儿童常采用身长的体重来表示一定身长的相应体重范围,而2岁以后的儿童则常采用年龄的体质指数间接反映身体的密度与充实度[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2(m2)]。


(2)身材匀称度:通常计算坐高/身高的比值来反映下肢的发育情况。如正常儿童坐高/身长比值≤人群参考值则为身材发育匀称,但若超过参考值则为不匀称,需警惕影响下肢发育的疾病。


三 统计学表示方法

1.离差法(标准差法):

是用标准差(s)与平均值(图片)距离的远近来划分评价等级的方法。一般图片±2s为正常范围,也可分为三或五个等级。离差法适用于正态分布状况,但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易出现小的偏差(尤其图片±2s以上时)图片±1s包括68.3%的总体图片±2s包含95.4%的总体图片±3s已包含99.7%的总体。可据此制定出五等级评估(表1)或六等级评估(表2)。


图片


图片


2.百分位数法:

是中位数为基准值,其余各百分位数为离散距的等分评价方法。当变量值呈现非正态分布时,百分位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所测数值的分布情况。常用第3、10、25、50、75、90、97百分位数作为主百分位线进行等级划分。一般以第3~97百分位数为正常范围。


3.标准差记分法(Z评分):

采用图片s的数学模型Z=(x-图片)/s计算各种变量的标准差记分值Z,其中x代表个体儿童的实际测量值,图片为平均值,s为标准差。Z值的结果有3种,即为0、正数或负数。一般Z值在±2以内为正常范围。Z值可用于不同质人群间比较,用偏离该年龄组标准差的程度来反映生长情况,结果表示较精确;但Z值为一相对值,且需计算获得,故多用于科研工作。


四、生长曲线的应用

生长曲线是将不同年龄的体格生长参考值按百分位数法或Z值绘成曲线图,简便且直观,能准确快速了解儿童生长水平,并能连续追踪获得儿童的生长轨迹,及时发现生长偏离现象,是生长监测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提供有多个不同的生长曲线图,根据儿童的性别、年龄选择合适的图表,在选定的图表上绘制体格测量的数据[6]。在每次儿童就诊时进行生长评估,随后将其绘制在适当的生长图表中[7]


1.如何绘制身高或身长的曲线图:

身高或身长的曲线图中横坐标为年龄(3月龄内以周为单位,3~12月龄以月为单位,之后以年和月为单位),纵坐标为长度或高度,以cm为单位。月龄的点应描记在垂直线上,而不是在垂直线之间。身高尽可能精确的绘制在水平线上或之间。将年龄所在的垂直线及身高/身长测量值的延长线相交得到此次身长/身高的描记点。如果儿童有两次以上的体检记录,应将这些点用直线连接起来以反映增长趋势。绘制点的时候需要判断是否合理,必要时须重新测量。


2.如何绘制体重的曲线图:

年龄的体重用于评估儿童的低体重,但不用于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分类。绘制年龄点的方法与身长类似,体重在水平线或两条线之间显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多次测量时用直线连接相邻的点以便更好地观察体重增长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儿童双脚水肿,要在生长图表(靠近绘图点)上清楚标记,该儿童应转诊接受专科治疗[6]


3.如何绘制身高的体重或体质指数的曲线图:

体质指数的曲线图中横坐标为身长或身高,纵坐标为体重。绘制垂直线上的长度或高度,需将身高或身长的测量值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整数厘米,并沿着x轴向上跟随与重量测量相交。体重根据测量在水平线或两条线之间精确画出。连线方法同前,体质指数曲线图的画法与身长的画法类似[6]


4.生长曲线上异常的点和线:

生长图表上的曲线能帮助到医生解释代表儿童成长状态的绘制点[6,7]。每个图表上标记为0的线代表中位数。其他曲线是Z评分曲线,曲线左右侧的数字表示与中位数的距离。生长图上的Z评分曲线上的正数(1、2、3)或负数(-1、-2、-3),越是远离中位数的数值,可能会代表一些增长问题,但是也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增长趋势、儿童的健康状况、父母的身高等。


例1 图1红色圆点是一例2岁11月龄的男童,体重15 kg,身长100 cm,体质指数为15 kg/m2,体质指数的描记点在-1的Z评分线上,属于正常范围;例2 图1黑色圆点是一例4岁8月龄的男童,身高98 cm,体重12 kg,年龄的体质指数为12.5 kg/m2,描记点位于低于-2的Z评分曲线,考虑消瘦。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提供的生长曲线图

图片

图1 2~5岁男童体质指数(BMI)的百分位曲线图


图片

图2 跨过1条Z评分线的生长曲线图


要确定儿童成长趋势,需要查看一系列测量中绘制的增长指标点。趋势可能表明儿童的成长持续良好,或者可能表明儿童有生长问题,或者儿童可能"有风险"的问题需要尽快重新评估并诊治[7]


正常情况下正在成长的儿童遵循的趋势通常与中位数的Z评分曲线平行。但在解释生长曲线图时,需注意以下情况:(1)生长曲线跨过主线:跨越一条Z评分线表明可能存在风险。图2显示女童的体重远离预期的增长轨迹,虽然仍然保持在-1和-2之间,风险的解释基于趋势开始变化的位置(相对于中位数)和儿童的健康史。(2)生长曲线急剧上升或下降:例如如果儿童生病或严重营养不良,在加强喂养期间,由于儿童经历"追赶"生长,曲线会出现急剧上升。正常体重儿童的生长曲线出现急剧上升提示可能存在过度喂养,同时也要注意身高的变化。如果儿童的体重和身高按比例增长,可能是因为以前的营养不良导致的追赶性增长,或者可能是因为喂养或感染有所改善。正常或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曲线急剧下降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即使对于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因控制体重出现的生长曲线急剧下降也是不可取的[6]。(3)生长曲线保持平坦(停滞):即儿童的体重随着身高或年龄的增长而没有变化,通常表明儿童存在问题。需要注意例外情况,如超重或肥胖儿童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同的体重,但身高应持续增长,儿童的身高或体重指数变得更健康。


定期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对儿童的生长极为重要。正确使用生长曲线图,将测量点及时描记在生长曲线图上有助于判断儿童的近、远期营养情况及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儿童生长异常。



【童伴有康】业内骨龄评价专家、专业骨龄研究科技机构及骨龄软件应用服务商!


热门文章

【专论】重视小于胎龄儿病因识别及生长发育管理

对生长迟缓和生长追赶的再认识


上一页:【述评】从生存到发展: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在中国妇幼健康领域的实践

下一页:【标准·方案·指南】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