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之后,最怕听到“孩子长不高”这几个字。
身高就像一道紧箍咒,咒语一念,立刻让无数父母焦虑丛生。
今天,小编就结合日常工作的所见所闻,从专业角度讲一讲父母经常会踩的3个误区,希望大家能用理性打败感性,缓解身高焦虑。
误区1:期望值过高
对于孩子的身高,爸爸妈妈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了!
比如说,爸爸168,妈妈155,非得让儿子长到180的大个子。
如果你以为这是个例,那就错了!
一份来自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健康管理1+N工程,全国69757名城镇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筛查数据显示:
80%的家长期望男孩成年身高在173cm以上,78%的家长期望女孩成年身高能到161cm以上;
扎心的是,在这份调查数据中,有43.7%的儿童未达到遗传身高,55%的儿童当前身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显然,这种不合理的期望身高,是家长们焦虑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孩子能长多高,一看基因遗传(约占70%),二靠后天努力(约占30%)。
因此,当医生问到想让孩子长多高时,家长不能随心所欲地说出一个数值,而是要结合孩子自身的遗传水平确定一个大致范围。
即:先计算自家孩子的遗传身高,然后男孩在遗传的基础上不超过6.5cm,女孩在遗传的基础上不超过5cm。
举个例子:
①男孩淘淘,爸爸175cm,妈妈160cm,经计算遗传身高为173.2cm
期望身高上限:173.2+6.5=179.7cm
②女孩笑语,爸爸168cm,妈妈162cm,经计算遗传身高为159.3cm
期望身高上限:159.3+5=164.3cm
就像孩子的学习一样,咱别一上来就定个“哈佛剑桥”之类顶尖名校的目标,那样只会徒增焦虑,还不如脚踏实地,在点滴中成长呢!
误区2:只焦虑,不行动
在日常工作中,每天上演最多的对话就是这些了:
家长A:医生说我女儿的预测成年身高只有157,比遗传还低呢,脑壳疼!
身高管理师:孩子现在是8岁吧,先别着急,我给你出个基础方案,你先管3个月看看。
1个月后回访.......
家长说愁的掉头发,但并没有管孩子
家长B:我女儿今天来例假了,之前医生和你都提醒过我,想想我除了瞎着急也没干啥。
身高管理师:着急没用,得做!
那么,如何摆脱焦虑呢?唯有行动。
人是经不起“闲”的,“闲”会把一个强者,折磨为弱者。
✅找原因
和医生/身高管理师/家人一起沟通,从当前身高状况,影响身高的几个方面逐一分析,看看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孩子的长高大计。
✅去执行
身高管理无外乎营养、运动、睡眠、情绪等几大通用方法,重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不是家长强行要求要几点吃东西、几点睡觉、几点运动等,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孩子配合。
比如饮食习惯:家长要根据家庭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律安排一日三餐,少给孩子吃零食,尤其不在餐前给零食……
✅再调整
在坚持身高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沟通、改正。
一旦我们帮孩子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再配合定期监测,孩子健康长高其实并不是太大的难事。
此时,你再回头看,焦虑早已无影无踪了。
误区3:孩子无动于衷
这样的场景是否熟悉呢?家长们都火烧眉毛了,孩子却无动于衷。
其实,在决定开始身高管理的那一刻,全家人最好一起开个家庭会议,统一目标,合理分工。
但最重要的是,父母需要花些心思来提高孩子的自驱力,让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情。
如何唤醒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让小马达源源不断地供给长高燃料,3个建议给到各位父母。
💡激发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深埋着一簇幽幽跳动的火苗,我们试着从孩子的兴趣来拨动它。
喜欢飞机模型的男孩,可以从飞行员的身高入手,激发他对长高的欲望。
喜欢奥特曼的小男孩,可以从喜欢的人物特征、身高体重和必杀技来引导。
💡自主选择的空间
就拿吃饭来说,妈妈不要强迫孩子必须吃什么,而是告诉他这几样食物都有什么营养,对长高有什么帮助。
关于运动,父母可以让孩子自主搭配几种喜欢的运动形式,保证一定的时间和强度即可。
💡有进步及时鼓励
每月测量并记录一次身高,看着生长画线的稳步上升,更能激起他长个的兴奋。
不过,自驱力不像知识教育有标准答案,要结合家庭环境、孩子自身特点,不断挖掘、提炼思路。
小编结语
美国知名引导师艾琳•麦克达尔曾说过: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解药。
与其担忧孩子未来长不高,不如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好好吃饭、规律作息,保持运动……
努力,终会有收获!
参考资料:
1、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健康管理1+N工程少儿体格发育筛查数据报告
2、90%家长焦虑的真相,源自对孩子期望过高,慢父母公众号
【童伴有康】业内骨龄评价专家、专业骨龄研究科技机构及骨龄软件应用服务商!
热门文章推荐